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4月20日,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聚焦“特朗普2.0时代的中美贸易”主题,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分析特朗普2.0时代中美贸易面临的风险、机遇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深入探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与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参加会议并致辞。刘元春表示,自美国特朗普政府开启第二任期以来,特朗普2.0时代的冲击全面显现,其带来的超级时代变革以及中美博弈格局的深度调整,不仅远超以往预期,更给宏观经济形势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目前,特朗普政府关于关税加征、技术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八大类措施均已落地实施,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加码。对此,我国政府“以斗争求和平”,迅速作出了坚决有力的反击。近年来,我国通过积极缩减外资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等一系列主动开放政策,以坚持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确定性应对“美国优先”原则下的逆全球化和政策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与美国产业空心化潜藏的科技泡沫风险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带来新的变量与可能。
刘元春表示,上海财经大学组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凝聚了海内外优质宏观经济研究力量,专家学者们利用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敏锐的经济洞察力,深度剖析宏观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本质,深度融合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嘉正网 ,始终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具有扎实学术支撑的经济洞见、决策建议和长期治理方案,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培育卓越人才道路上探索出“上财模式”。
刘元春、王一鸣、姚洋、李迅雷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揭牌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赵琳副教授代表团队发表《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研究团队认为,特朗普2.0贸易政策极端且充满不确定性,这背后反映出美国国内多重问题。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关税作为手段,保护美国国内就业,促进制造业回流,以解决内部矛盾,迎合选民。然而,特朗普2.0贸易政策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利率政策需要在加息以应对通胀风险和降息以缓解债务负担之间抉择;汇率政策则需要在强美元以缩减贸易赤字和弱美元以促进制造业回流等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抉择,特朗普政府的长期弱美元目标还可能危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极端的贸易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美国国内矛盾。
研究团队认为,我国外贸虽整体平稳,但也面临挑战:进口需求疲弱;出口虽延续后疫情时代以价换量、市场向“一带一路”沿线转移、跨境电商拉动增长等特征,但在美关税政策冲击下,以价换量难以为继,“一带一路”和跨境电商受影响,长期面临供应链重构问题;企业资产负债表易受政策剧烈变化冲击等。团队建议,短期要进行对等反击,利用美国通胀压力窗口,实施多元化政策,如延缓人民币贬值、补贴出口企业、适时抛售美债等;长期需跳出“囚徒困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以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作主旨演讲。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协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龙炳、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刘志阳联合主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范思立嘉正网
创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